个人信息

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
姓名: 郑友林
领域: 企业战略  资本运作 
地点: 湖北 武汉
签名: ZYL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3982
  • 博客访问:11132838

专家文章

说说奢侈品消费(下) 2007-12-12

标签:

说说奢侈品消费(下)

针对外国机构对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分析,我有不同的看法。我认为,在中国,除了正常的个人消费之外,相当一部分奢侈品消费可能是一种行贿受贿的手段。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,公款消费甚嚣尘上,凡是可以开出发票的奢侈品项目,或者可以变相获得报销凭证的奢侈品项目,公款消费都极其猖獗。
握有公权力的官僚们的任何奢侈消费,诸如出国旅游,打高尔夫球,购买高档商品等等,都是在直接或者变相盗用纳税人的钱,或者是由那些有求于他们的行贿者“埋单”,行贿者出钱让某些政府官员享受奢侈消费,目的是得到公权的高额回报。赖昌星的“红楼”就是一个典型。
再如,有一位做房地产的老板,投入5000万元左右在京郊圈了一片地,盖了一栋豪宅。除了自己周末休闲住的房间以外还有十几个客房,28个工人为其服务,光每个月的电费就要5万。院子里有网球场等各种体育设施,还养了三匹马,好几条狗。这个房子就是专门用来“待客公关”的。
跟官员的奢侈消费并驾齐驱的是妓女和超级暴发一族,他们正在成为西方奢侈品的重要客户。某以名门淑女概念著称的大牌手袋在中国的消费者大多是“妓女”、“二奶”。劳力士表在中国也沦为“大款”的标志,戴这种表的人许多是煤矿矿主和建筑包工头,实际上它是国外很多艺术家所喜好的东西。(但是,这就是目前中国的现实。)
有钱购买奢侈品的人肯定不是穷人。至于富裕到什么程度的人才愿意消费奢侈品,则完全取决于个人偏好。当今世界首富比尔•盖茨没有私人司机,公务旅行不坐头等舱,衣着也不讲究名牌、档次。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到港40余年来没进过歌舞厅、夜总会,现在一餐饭不过花费10元左右。这些富翁当然并非生性吝啬,而是他们看重人生的社会价值。曾宪梓自1978年以来累计向全国科教、福利事业捐款6.1亿元,比尔•盖茨多次明言有生之年要将自己名下的数百亿美元财富捐献给社会,留给后代的只有1亿美元。与此相对照,有的人收入可能在填饱肚皮之后略有节余,就要打肿脸充胖子,即使是借钱也要用名牌来包装自己,因为攀比心理作崇,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年轻人为购买奢侈品而不惜透支消费。
其实,奢侈品即使其价格再昂贵也不过是一种消费品。根据行家观察,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。因此,当亚洲人面对突然增加的财富时,便毫不犹豫地选择“富贵的标志”——奢侈品,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,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。其实,对于许多人来说,奢侈品的真正内涵并不与金钱有直接联系,这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心理现象,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格调。而如何选择、甄别奢侈品,需要时间积累、文化素养、品牌熏陶。奢侈消费一定要量力而行,一定要在快乐范畴之内。如果因为消费了奢侈品,而使得自己不快乐,或者可能使身边的亲人不快乐,都要审慎行事。中国一般居民的年均收入在繁华的沿海城市如上海、广州也不过是5000美元,这个数目仅仅是阿曼尼的一件无带短裙加两件男装的价格。在中国,出现了“月光族”、“新贫族”、“百万负翁”,别看他们表面风光,其实是一支悲壮的狂热的消费“敢死队”队员。2005年7月初,曾经有一宗奢侈品典当业务在上海成交,一副原价8000多元的香奈尔墨镜进入典当行后却“大跌身价”,核定的典当金额只有区区几百元,奢侈品的典当价格一般为原价的1~2折。
我还记得不久前一位潮州老板对我说:“当我开着奔驰车行驶在高速公路,不断超过那些杂牌车时,我的感觉特别好,我觉得自己非常成功,我的人生没有白过。”(在他看来,奔驰车就是全世界最好的车,对这点,别人不一定认同,但是,他自己就是这么想的)我知道,他有这个支付能力,他的感觉很好,他很开心,消费应该使人感觉幸福,这就足够了。
原文出自郑友林著作《身边的经济学》(2006)


类别:其它类别 |   浏览数(3362) |  评论(0) |  收藏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

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,目前已输入 0 个字。
表情 [更多]
匿名评论
登陆账号: 密码: 找回密码 注册
看不清楚,换一张

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,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。